世经研究数据库
政策跟踪

政策跟踪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3部门关于印发《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3部门关于印发《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京科材发〔2025〕27号

各有关单位:

为落实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行动,推动我市“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合制定了《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5年1月26日

 

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为发挥北京在人工智能、新材料领域的创新优势,把握人工智能赋能新材料创新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抢占国际新材料科技与产业创新制高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顺应人工智能驱动科技创新范式变革的重大趋势,推动人工智能与新材料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材料数据设施构筑、智能实验室建设、新业态培育和创新生态提升,加快关键新材料突破,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更好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策源,强化技术引领。服务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瞄准“人工智能+新材料”发展前沿,以融合理论创新带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新技术、新产品的涌现,切实发挥人工智能在新材料创新策源能力提升中的赋能作用。

坚持融合发展,提升联动势能。把握人工智能和新材料融合发展趋势,深化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装备等多领域主体协同,构建以模型软件、数据基础设施、智能实验室为核心的智能化研发体系及公共平台服务体系,培育新材料研发服务新业态。

坚持先行先试,营造良好生态。依托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和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探索建立新材料数据汇聚共享、可信流通等机制,积极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注重科技伦理治理,营造开放包容、安全可持续的发展生态。

三、主要目标

到2027年,北京“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材料研发服务业态培育取得积极进展,形成国际领先的新材料创新策源与人工智能应用高地。

——创新能力位居全球前列。产生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产业亟需关键核心技术,发布新一代物质科学大原子模型,研发10个(套)以上垂类模型和自主核心软件,形成15个人工智能赋能的标杆性新材料产品,实现应用示范。

——支撑体系基本成型。建成新材料大数据中心主平台服务门户、数据资源节点集群,建立新材料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建成一批新材料智能实验室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造1个“人工智能+新材料”融合创新示范基地。

——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涌现。探索培育新材料研发外包服务业态,培育5-8家独角兽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100家创新型企业。

四、重点任务

(一)实施融合创新源头攻关工程

1.支持材料科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基础研究。研究适用于材料科学机理和多尺度问题的基础理论和算法,发展适用于小样本和高维材料数据的机器学习方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探索材料的新组元新结构,挖掘材料复杂高维的“成分-结构-工艺-性能”关系,加快材料科学理论突破和前沿新材料发现。

2.研发基于科学原理与数据融合的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新一代物质科学大原子模型,具备量子力学精度的材料模拟仿真能力和基于构效关系的材料设计与生成能力。同时,布局新材料分子设计、合成制备、表征分析、工艺优化等大模型,搭建模型开放与评测体系。

3.开发新材料智能研发垂类模型与软件系统。围绕电池材料、催化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特种合金等细分领域打造垂类模型和智能体,面向新材料发现-设计-制备-表征-测试-服役全流程,实现组分、配方、结构的设计与筛选,合成和制备工艺的多目标优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智能研发软件工具和系统。

4.开发一批人工智能赋能的标杆性新材料产品。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在电池材料、催化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特种合金等细分领域,研制一批高性能的关键新材料及器件,强化新材料自主保障能力和领先优势;在高温超导、超材料、低维碳材料等前沿领域,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

(二)实施新材料数据基础设施构筑工程

5.打造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服务门户。支持建设国家新材料大数据中心主平台服务门户,鼓励一批高校院所、创新主体承接国家数据资源节点建设任务。谋划制定北京市新材料领域科技项目数据汇交规则,引导和鼓励承担单位高质量汇交科研数据。建立北京区域性数据资源节点,汇聚高价值材料数据资源,逐步开展数据产品开发应用和服务。

6.建设材料数据标准体系。响应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发挥材料试验技术联盟等行业组织作用,加快制定材料数据采集、存储、确权、流通、共享、应用、价值评估与质量评定等标准规范,培育标准验证和服务机构,形成标准应用示范案例,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7.引导材料数据可信流通交易。充分利用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契机,发展和应用材料数据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鼓励高校院所、创新主体牵头建立新材料领域可信数据空间,探索建立以材料数据为代表的科学数据数字专区,提升材料数据流通交易服务能力和价值共创能力,引领材料专业数据资产化和市场化发展。

(三)实施新材料智能实验室建设工程

8.开发新材料智能实验关键技术和装备。面向不同材料体系,开发多流程、多维度参数的高通量制备和一体化表征关键技术,集成智能算法、模型嵌入、自主决策、自动控制系统,形成软硬一体、干湿闭环的解决方案和智能装备,支撑全流程智能实验。

9.建设一批标杆新材料智能实验室。围绕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绿色能源、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的新材料发展需求,依托高校院所、创新主体以及材料检验检测和工程技术服务机构,支持建设一批新材料智能实验室,逐步开展研发模式创新。

10.打造“人工智能+新材料”公共服务和创新平台。支持开放智能实验室和中试平台建设,打造“人工智能+新材料”应用赋能公共服务平台,贯通新材料“数据-模型-产品”创新链,为大中小企业提供材料智能化研发多层次服务。支持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创新主体合作对接,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

(四)实施新业态培育工程

11.培育一批专业化市场主体。依托国家新材料大数据中心建设、科学智能范式牵引等场景,培育一批新材料细分领域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智能体、工具软件、数据等服务商。鼓励仪器设备企业开发新材料高通量装备,培育一批智能装备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通过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支持政策加强应用推广。

12.探索新材料研发服务新模式。鼓励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实验室企业,围绕新材料细分领域,探索新材料研发流程模块化,鼓励研发模块服务外包,逐步培育涵盖组分、配方、工艺等IP供应,开放式实验平台服务等模式的新材料研发服务新业态。

13.贯通新材料制造全流程智能化。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具身智能等技术在新材料研发生产制造全流程的赋能应用,实现自动化生产线的精准操控,开发系列工艺包,辅助材料制造工艺优化改进,贯通材料智能化研发和生产,打造新材料智能工厂,培育新材料智能制造新业态。

(五)实施创新生态提升工程

14.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推动央国企依托技术研发中心率先开展“人工智能+新材料”融合创新,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前瞻布局和转型升级。在材料智能化研发细分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15.加强“人工智能+新材料”人才多元梯次培养。持续实施“科技新星”等人才计划,加强“人工智能+新材料”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育。鼓励高校院所设置材料基因工程、材料大数据等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培养跨学科、跨领域复合型人才。组织校企精准对接、产教融合,推进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化开发等多层次人才有机联动,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16.建设“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社区。广泛聚集海内外高校院所、研发机构、企业和开发者,推动“人工智能+新材料”数据、算法、代码、工具软件开放共享,营造创新社区生态。举办“人工智能+新材料”赛事、沙龙、论坛等活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17.强化科技金融赋能作用。充分发挥市级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加大对“人工智能+新材料”早期项目的投资力度。探索新材料数据资产评估,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数据资产金融创新服务。支持“人工智能+新材料”领军企业开展投资并购,做好企业挂牌上市服务工作。

18.打造“人工智能+新材料”融合创新示范基地。依托国家新材料大数据中心主平台建设,集聚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装备企业,搭建智能实验公共服务平台,吸引国内外新材料领域领军企业在京建立研发中心,打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建设专业化标杆孵化器,加快科技成果在园区批量转化落地。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牵头的多部门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积极争取相关国家部门指导支持,保障“人工智能+新材料”各项任务顺利实施。

加大政策支持。用好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分级分类支持“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企业发展。加大“人工智能+新材料”领域科技项目资金支持,提升创新引领能力,加强对“人工智能+新材料”领域智能实验室、创新中心等专业化机构和创新平台的支持。鼓励各区出台配套政策,形成市区联动的支持机制。

注重宣传引导。加大宣传力度,释放北京发展“人工智能+新材料”的强烈信号,不断提升北京“人工智能+新材料”融合创新的国际影响力。通过立标杆、树典型、强示范,强化“人工智能+新材料”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等知识普及和亮点成果宣传,为北京“人工智能+新材料”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本计划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实施期间如遇国家和本市相关政策调整,按照国家和本市最新政策规定执行。

 

 

 

解读:《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已正式印发。现将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行动计划》的出台背景是什么?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新材料研发范式,加速产业变革,受到全球广泛关注。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北京在人工智能、新材料领域的创新优势,把握人工智能赋能新材料创新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抢占国际新材料科技与产业创新制高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合制定本《行动计划》。

二、《行动计划》有哪些亮点?

一是坚持创新策源,强化技术引领。服务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瞄准"人工智能+新材料"发展前沿,以融合理论创新带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新技术、新产品的涌现,切实发挥人工智能在新材料创新策源能力提升中的赋能作用。

二是坚持融合发展,提升联动势能。把握人工智能和新材料融合发展趋势,深化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装备等多领域主体协同,构建以模型软件、数据基础设施、智能实验室为核心的智能化研发体系及公共平台服务体系,培育新材料研发服务新业态。

三是坚持先行先试,营造良好生态。依托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和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探索新材料数据汇聚共享、可信流通等试点,积极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注重科技伦理治理,营造开放包容、安全可持续的发展生态。

三、《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到2027年,北京"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发布新一代物质科学大原子模型,研发10个(套)以上垂类模型和自主核心软件,形成15个人工智能赋能的标杆性新材料产品;建成新材料大数据中心主平台服务门户、数据资源节点集群,建成一批新材料智能实验室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人工智能+新材料"融合创新示范基地;推动新材料研发服务业态培育取得积极进展,形成国际领先的新材料创新策源与人工智能应用高地。

四、《行动计划》提出了哪些重点任务?

《行动计划》从融合创新源头攻关、新材料数据设施构筑、智能实验室建设、新业态培育和创新生态提升等5个方面凝练形成18项具体任务。

(一)实施融合创新源头攻关工程

支持材料科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基础研究,加快材料科学理论突破和前沿新材料发现。基于科学原理与数据融合,开发新一代物质科学大原子模型,围绕新材料细分领域,开发新材料智能研发垂类模型与软件系统,打造一批人工智能赋能的标杆性新材料产品。

Q1:新一代物质科学大原子模型作用是什么?

A1:物质科学大原子模型是材料科学、化学和物理等领域垂类模型的基座,可为垂直领域研究提供能够精确描述原子间相互作用的原子级建模、从量子力学到宏观性能的跨尺度模拟,为机器学习模型生成高质量的训练数据,能够有效降低计算成本,提高对材料性能和行为的预测精度,增强垂类模型的预测、优化和设计能力,支撑新材料、药物等设计研发及性能预测。

Q2:人工智能赋能新材料研发有哪些典型案例?

A2:全球科技巨头和相关创新主体纷纷布局"人工智能+新材料",并形成一批典型案例。例如:2023年11月,谷歌DeepMind通过人工智能工具GNoME发现了多达220万种新的晶体结构,其中38万种具有应用潜力,736个结构通过了实验验证,相当于"为人类增加了800年的智力积累"。2023年12月,小米汽车利用人工智能仿真系统筛选和优化,研制出高强高韧、免热处理环保的"泰坦合金",应用于小米首款车型SU7。2024年10月,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将分子表示学习模型引入到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设计出光色纯度高,且不含贵重金属的新一代OLED发光材料。

《行动计划》提出,将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优势,重点在电池材料、催化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特种合金等细分领域,研制一批高性能的关键新材料及器件,强化新材料自主保障能力和领先优势;在高温超导、超材料、低维碳材料等前沿领域,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

(二)实施材料数据基础设施构筑工程

支持建设国家新材料大数据中心主平台服务门户,谋划制定北京市新材料领域科技项目数据汇交规则,建立北京区域性数据资源节点。建设材料数据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材料数据采集、存储、确权、流通、共享、应用、价值评估与质量评定等标准规范。充分利用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契机,发展和应用材料数据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引导材料数据可信流通交易。

Q3:与国家新材料大数据中心建设如何做好协同?

A3:2024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3部门发布《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总体建设方案》,启动国家新材料大数据中心建设,以"1个主平台+N个数据资源节点"形式布局,并谋划建设30个以上数据资源节点。

《行动计划》提出,将围绕国家新材料大数据中心布局,积极支持主平台服务门户在京建设,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争取更多数据资源节点落地,并探索建立北京区域性数据资源节点,协同国家任务布局,加快制定新材料数据标准规范。

(三)实施新材料智能实验室建设工程

开发新材料智能实验关键技术和装备,形成软硬一体、干湿闭环的解决方案和智能装备,支撑全流程智能实验。围绕重点产业的新材料发展需求,建设一批标杆新材料智能实验室。支持开放智能实验室和中试平台建设,打造"人工智能+新材料"公共服务平台和高能级创新平台。

Q4:什么是新材料智能实验室?

A4:智能实验室是人工智能赋能新材料研发的重要载体,融合模型、软件与高精度、自动化的实验、表征装备,实现实验自主设计、结果实时分析、优化决策,形成软硬一体、干湿闭环的全流程智能实验,提高实验准确性、稳定性和效率,降低成本,推动材料研究和应用的快速迭代。目前在材料合成、分析测试等方面已涌现出A-Lab材料合成全自动实验室、"机器化学家"以及"样本进、数据出"的智能化检测实验室、生物样本库等代表性案例。

(四)实施新业态培育工程

培育一批专业化市场主体,包括新材料细分领域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智能体、工具软件、数据等服务商,以及智能装备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探索新材料研发流程模块化,鼓励研发模块服务外包,培育新材料研发服务新模式。同时,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新材料研发生产制造全流程的赋能应用。

Q5:"人工智能+新材料"将催生什么样的新业态?

A5:随着人工智能在新材料设计、制备、表征等全环节的赋能应用,新材料研发将从"小农作坊模式"走向"平台模式",研发流程模块化、标准化,精细化分工日趋明显,并进而衍生出专业化的研发服务机构,催生新材料研发CRO等业态,培育一批材料数据、模型软件、数智化装备等专业化市场主体,改变新材料产业的结构版图。

(五)实施创新生态提升工程

推动央国企率先开展"人工智能+新材料"融合创新,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前瞻布局和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加强"人工智能+新材料"人才多元梯次培养,建设"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社区,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科技金融赋能作用,打造"人工智能+新材料"融合创新示范基地。